全球区块链监管查询平台

简体中文
下载WikiBit

btc的pow机制_什么是POW和POS二者区别联系

btc的pow机制_什么是POW和POS二者区别联系 WikiBit 2023-05-24 09:26

本资讯是关于什么是POW和POS二者区别联系,btcv是什么币,号称“区块链的灵魂”的共识机制是什么,比特币机制研究相关的内容,由数字区块链为您收集整理请点击查看详情

  ⑴ btcv是什么币

  BTCV是一个pow机制挖的矿币,不是凭空发行的空气币。

  BTCV币全称BitcoinVault,中文名称为比特币保险库,是一款致力于修改比特币原始协议缺陷的数字货币。BTCV币发行于2019年10月,发行总量为21,000,000BTCV。

  BTCV币提供了基于三重密钥体系的高安全性区块链生态。它保留了比特币的所有便利,同时增加了交易透明度和自由度等重要的功能。BTCV币是集合过去十年数字货币领域经验教训,着力打造的新型数字资产。

  (1)btc的pow机制扩展阅读

  BTCV币的设计试图尽可能与标准比特币协议兼容。基本目标是尽可能减少对现有比特币全部节点、钱包、矿池和矿机的必要代码改变。

  但是,如果对已有的区块链做出了改变,则需要实施硬分叉。为了避免改变区块首部的格式,使加密货币与比特币专用矿机不兼容,提醒部分的Merkle根哈希值储存在标准coinbase交易的输入值中。

  如果需要实施硬分叉,则我们的目标是使过渡对现有加密货币用户而言尽可能容易。所有的现有脚本类别不改变其行为,因此在硬分叉实施前存在的全部加密货币均可以通常方式支出。但我们强烈建议切换到新的更安全的脚本。

  ⑵ 两种共识机制对比(PoW vs PoS)

  区块链中最核心的架构就是共识机制,可以说是区块链的驱动引擎,发展这么多年,目前主流比较明确经得住考验的就只剩下PoW(Proof of Work)与PoS(Proof of Stake)两种机制。简单概述下,PoW系统的特点是通过消耗大量算力来计算特定算法的解(典型如哈希),第一个算出结果的有权生成区块,同时也会得到coin作为奖励(这也是coin的生产与分发过程,形象地称为Mining),采用PoW的典型区块链有Bitcoin和Ethereum,目前PoW也是运行时间最长,被公认为是最可靠安全的共识机制; 其本质是通过消耗大量算力来实现系统内的逆熵过程,保证系统的长期安全与稳定 。但PoW被广为诟病的也是其消耗太多的能源资源,这方面PoS就被认为是更为绿色的解决方案,顾名思义PoS是通过质押系统中的资产即coin来成为一个质押者(staker),这样就有权产出区块,质押份额越多,获得产出区块权的概率就越高,也代表着奖励越多。

  在分布式系统中有一个 CAP 定理,是指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存在着三元悖论,即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三个特性: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 (Partition tolerance),而只能满足其中两个。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网络,这个定理也逐渐演变成了区块链的三元悖论,即 安全性(Security)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可扩展性 (Scalability) ,也是同时只能满足两个特性。

  整体上看PoW系统更注重的是 安全性(Security) 与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放弃 可扩展性 (Scalability) ,这也是Bitcoin网络的吞吐量非常慢的原因。而PoS系统更关注的是 可扩展性 (Scalability) 与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但就PoS能否真的 实现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我是比较持怀疑态度的。从保守主义与系统的更长期稳定的角度出发,我个人是坚定地站在PoW这边的,可能跟自身保守的性格有关,并不是特别看好PoS作为基础层能比较稳定。特别是像这次 5月份的Luna事件 ,事件大概的过程是Luna链上的算法稳定币UST缺乏价值支撑最终脱锚,其核心问题在于UST的锚定设计试图用一个PoS股权系统去支撑其锚定美元,而且还超发了太多UST,再加上UST与Luna的兑换设计缺陷最终导致Luna自身的死亡螺旋。但这个事件更大的意义应该是敲响了一个警钟,PoS机制在面对空头资本砸盘时真的还能维持稳定、维持所谓的去中心化吗?可能到时节点数量萎缩的速度会很快,逐渐趋于中心化。

  所有系统设计都需要根据自身定位来折中,以下从价值锚定的角度,简单分析下为什么长期来看PoW会更有优势。

  在PoW系统中三股主要的参与者分别是研发人员,投资者(或者叫用户)与Miner,这三者的相互制衡,使得这个系统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而PoS系统中,将Miner这个重要的制衡力量移除了,投资者和Miner变成了同一群体 质押者(stakers) ,因此该群体滥用权力的行为会变得相对不受限制,并且该链随后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更加不平衡,更容易倾向有利于 质押者(stakers) 群体的方向。

   PoW系统很好的阐述了什么是被普遍认可的价值,抽象上来看就是高代价的稀缺性 ,高代价与稀缺性两者缺一不可。PoS最多只能实现其中一个稀缺性。

  Miner为了在链上生产区块赚取coin,不仅需要持续支付高额电力成本,还必须不断投入研发、升级硬件、优化基础设施和运营规模来保持其竞争力。最终结果是,能够长期持续盈利的Miner并不会是一个一层不变的群体,而是总在竞争中淘汰掉效率太低的Miner,使高效率的Miner能存活下来。这也更有利于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因为不断变化的Miner群体意味着没有一个Miner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网络的大部分算力,除非他们通过严酷的竞争考验,不断优化自身来提供更多的算力。

  而PoS系统中的质押者实际上并多少真正的风险投入,也没有优胜劣汰的严酷竞争机制,他们只需要简单地运行一个staker节点就可以躺着赚利息,本质上只是将自己在银行系统里的钱简单的转化为链上资本,就可以坐地收割后进入这个系统的新人。这种行为并没有太多难度,只是简单地赚取“无风险”利息,他们并没有将资本转化为任何形式的需要面临风险考验的投资。

  而且当发生硬分叉时,PoW的Miner选择支持哪条链时会更为谨慎,因为他们需要投入高昂的电力成本来为他们的选择背书,一旦选错了将损失所有投入成本。PoS系统如果发生硬分叉,质押的coin作为系统内部状态的一部分,硬分叉后质押者将在两条不同链上都拥有相同数量的资产,由于没有什么沉默成本,导致质押者更愿意两边都支持,从而使硬分叉更容易且更频繁地出现,这被称为 nothing at stake 问题。

  PoW是真正能做到无准入限制的(Permissionless),就是说已经在这个系统中的老人无法限制新人加入,只要你有能力提供算力,就能直接接入网络中产出coin。而PoS系统中,新人要进入,都不得不先从老人手中买coin。

  而且PoW中Miner为了支付各种高昂成本(电力,设备,基础设施等),产出coin后也不得不卖出一些以弥补成本,这同时也是一种把coin分发给更多人的过程; 特别是在熊市,Miner为了维持开销也不得不低价贱卖coin,这样新人才有机会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筹码入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扩张过程 。而PoS中由于质押者并没有什么运行成本,也不需要面对太多竞争,质押者出块得到coin后不需要急着卖出,更容易哄抬价格,其实会变相激励场内老人剥削新入场者,不给后来人更多机会;整个系统会趋向于更封闭,逐渐演变成一个有限游戏,长期运行下去只会越来越中心化;系统中财富越来越集中,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从而更不可能实现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

  由于PoW系统中是以提供工作量的方式产出区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作量都会被累积起来并使链不断向前延伸,这也是为什么叫区块链;这些累积的工作量也给攻击者造成了巨大障碍,如果想要反转整条链,不仅需要非常高的算力,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也为应对攻击提供了足够长的时间缓冲。

  而PoS系统其实只是维护一个分布式账本, 并没有工作量累积的概念,一旦攻击成功,要反转整条链就是相当容易的,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严格来说由PoW算力支撑的BTC不应归为高科技类,由于它整个系统架构更保守更稳定,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 物化价值(objective costliness) ,更能作为价值之锚,所以数字黄金这个称号很贴切。而像ETH(目前还是PoW,2.0升级后为PoS)这些更接近科技类创新平台,PoS本质上更像是一种股权系统,其实PoS系统反而是需要中心化,偏向更依靠整个社区的生命力,需要依靠核心团队的创新与开拓能力往前走;而PoW则需要去中心化,更偏向稳定与提供 物化价值(objective costliness)

  区块链作为一个价值分配系统, 算力是它的价值之锚,如果没有算力,就会退化为一个股权系统 。算力在哪,资金就会跟去哪。目前的发展趋势也是逐渐往多层网络的方向发展,类似TCP/IP的多层协议栈。从作为基础层(Base Layer)的角度看,更需要的是长期稳定与提供价值支撑,因此PoW系统更合适;而PoS可能更多的是可以作为Layer2以实现 可扩展性 (Scalability) ,弥补PoW基础层的吞吐量不足,并通过锚定在PoW基础层上来获取算力安全性与价值支撑。

  最后顺带说下最近市场行情,5,6月份以来的瀑布令很多人很恐慌,恐慌指数一度长时间停留在个位数;其实我觉得也没必要那么恐慌,要在这个圈子长期活下去,面对这种大波动的心理预期还是要有的。想起之前红杉资本的沈南鹏经常提到一个词Grit,沙砾,它是砾石在千万次打磨后留下来的细小颗粒;Grit代表了勇气和持之以恒的一种坚持,有种经常被按地上摩擦但依然勇往直前的感觉。这个和塔勒布讲的反脆弱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承载价值的东西就应该具有这种品质,PoW系统肯定是有反脆弱性的。

  回望2017年入圈后经历过的各种事件,其实像这样的大波动近乎每年都有(除了2019年一年比较顺利外);像2017年国内的94事件,2018年一整年的大熊市,2020的312事件,2021的519事件,再到2022今年的5,6月份市场转熊,每次经历大波动后,市场都会淘汰掉该淘汰的,出清掉该出清的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也是好事。眼光还是应该放远一点,至少看5到10年后的变化,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波动和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日光之下无新鲜事,每次科技革命过程中总会夹杂着众多的反对、质疑,还有众多的投机、骗局;这个过程也总是通过各种暴雷、回归,清除泡沫后价值重估,夯实了基础后积蓄能量再次进入跃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价值互联网的到来是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 ,当理解和看清了这种趋势后,规避掉各种坑和市场噪音,远离合约杠杆和各种山寨的诱惑,握住核心资产,时间本身就会带来回报。

  ⑶ 比特币的交易是采用什么记账

  亲比特币是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机制,即PoW机制记账的哦,比特币是基于密码学的一种数字货币,旨在通过去中心化的电子记账系统,打造一个信用社会。比特币区块链的形成方式:将交易信息打包,形成一个区块,一个区块包含头部与账单信息。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

  ⑷ 比特币机制研究

  现今世界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十分发达,我们平时的各种消费基本上在支付宝和微信上都可以轻松解决。但是无论是支付宝、微信,其实本质上都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即使在大多数情况这个系统运行得很好,但是由于信任模型的存在,还是会存在着仲裁纠纷,有仲裁纠纷就意味着不存在 不可撤销的交易 ,这样对于 不可撤销的服务 来说,一定比例的欺诈是不可避免的。在比特币出来之前,不存在一个 不引入中心化的可信任方 就能解决在通信通道上支付的方案。

  比特币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是依赖于中心化机构的电子支付系统,它能够允许任何有交易意愿的双方能直接交易而不需要一个可信任的第三方。交易在数学计算上的不可撤销将保护 提供不可撤销服务 的商家不被欺诈,而用来保护买家的 程序化合约机制 也比较容易实现。

  假设网络中有A, B ,C三个人。

  A付给B 1比特币 ,B付给C 2比特币 ,C付给A 3比特币

  如下图所示:

  为了刺激比特币系统中的用户进行记账,记账是有奖励的。奖励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比特币中每一笔交易都会有手续费,手续费会给记账者

  记账会有打包区块的奖励,中本聪在08年设计的方案是: 每10分钟打一个包,每打一个包奖励50个比特币,每4年单次打包的奖励数减半,即4年后每打一个包奖励25个比特币,再过四年后就奖励12.5个比特币... 这样我们其实可以算出比特币的总量:

  要说明打包的记录以谁为准的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知名的 拜占庭将军问题 (Byzantine failures)。拜占庭将军问题是由莱斯利·兰伯特提出的点对点通信中的基本问题。含义是在存在消息丢失的不可靠信道上试图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达到一致性是不可能的。

  假设有9个互相远离的将军包围了拜占庭帝国,除非有5个及以上的将军一起攻打,拜占庭帝国才能被打下来。而这9个将军之间是互不信任的,他们并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叛徒,那么如何通过远距离协商来让他们赢取战斗呢?

  口头协议有3个默认规则:

  1.每个信息都能够被准确接收

  2.接收者知道是谁发送给他的

  3.谁没有发送消息大家都知道

  4.接受者不知道转发信息的转发者是谁

  将军们遵循口头规则的话,那就是下面的场景:将军1对其他8个将军发送了信息,然后将军2~9将消息进行转达(广播),每个将军都是消息的接受者和转发者,这样一轮下来,总共就会有9×8=72次发送。这样将军就可以根据自己手中的信息,选择多数人的投票结果行动即可,这个时候即便有间谍,因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只要大部分将军同意攻打拜占庭,自己就去行动。

  这个方案有很多缺点:

  1.首先是发送量大,9个将军之间要发送72次,随着节点数的增加,工作量呈现几何增长。

  2.再者是无法找出谁是叛徒,因为是口头协议,接受者不知道转发信息的转发者是谁,每个将军手里的数据仅仅只是一个数量的对比:

  这里我们假设有3个叛徒,在一种最极端的情况下即叛徒转发信息时总是篡改为“不进攻”,那么我们最坏的结果就如上图所示。将军1根据手里的信息可以推出要进攻的结论,却无法获知将军里面谁是叛徒。

  这样我们就有了方案二:书面协议。

  书面协议即将军在接受到信息后可以进行签字,并且大家都能够识别出这个签字是否是本人,换种说法就是如果有人篡改签字大家可以知道。书面协议相对比口头协议就是增加了一个认证机制,所有的消息都有记录。一旦发现有人所给出的信息不一致,就是追查间谍。

  有了书面协议,那么将军1手里的信息就是这样的:

  可以很明显得看出,在最坏的一种情况——叛徒总是转发“不进攻”的消息之下,将军7、8、9是团队里的叛徒。

  这个方案解决了口头协议里历史信息不可追溯的问题,但是在发送量方面并没有做到任何改进。

  在我们的示例中,比特币系统里的每个用户发起了一笔交易,都会通过自己的私钥进行签名,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所以之前的区块就变成了这样:

  这样每一笔交易都由交易发起者通过私钥进行数字签名,由于私钥是不公开的,所以交易信息也就无法被伪造了。

  如书面协议末尾所说的那样,书面协议未能解决信息交流过多的问题。当比特币系统中存在上千万节点的时候,如果要互相广播验证,请求响应的次数那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显然势必会造成网络拥堵、节点处理变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本聪干脆让整个10分钟出一个区块,这个区块由谁来打包发出呢?这里就采用了工作量证明机制(PoW)。工作量证明,说白了就是解一个数学题,谁先解出来数学题,谁就能有打包区块的权力。换在拜占庭将军的例子中就是,谁先做出数学题,谁就成为将军们里面的总司令,其他将军听从他发号的命令。

  首先,矿工会将区块头所占用的128字节的字符串进行两次sha256求值,即:

  这样求得一个值Hash,将其与目标值相比对,如果符合条件,则视为工作量证明成功。

  工作量证明成功的条件写在了区块链头部的 难度数 字段,它要求了最后进行两次sha256运算的Hash值必须小于定下的目标值;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改变区块头的 随机数 (nonce),通过一次次地重复计算检验,直到符合条件为止。

  此外, 比特币有自己的一套难度控制系统,使得比特币系统要在全网不同的算力条件下,都保持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的速率。这也就意味着:难度值必须根据全网算力的变化进行调整。难度调整的策略是由最新2016个区块的花费时长与期望时长(期望时长为20160分钟即两周,是按每10分钟一个区块的产生速率计算出的总时长)比较得出的,根据实际时长与期望时长的比值,进行相应调整(或变难或变易)。也就是说,如果区块产生的速率比10分钟快则增加难度,比10分钟慢则降低难度。

  PoW其实在比特币中是做了以下的三件事情。

  这样可以防止一台高性能机器同时跑上万个节点,因为每完成一个工作都要有足够的算力。

  有经济奖励就会加速整个系统的去中心化,也鼓励大家不要去作恶,要积极地按照协议本来的执行方式去执行。(所以说,无币区块链其实是不可行的,无币区块链一定导致中心化。)

  也就是说,每个节点都不能以自身硬件条件去控制出快速度。现在的比特币上平均10分钟出一个块,性能再好的机器也无法打破这个规则,这就能够保证 区块链是可以收敛到共同的主链上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识。

  综上,共识只是PoW三个作用中的一点,事实上PoW设计的作用有点至少有这么三种。

  默克尔树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如图所示

  这样,我们区块的结构就大致完整了,这里分成了区块头和区块体两部分。

  区块链的每个节点,都保存着区块链从创世到现在的每一区块,即每一笔交易都被保存在节点上,现在已经有几百个GB了。

  每当比特币系统中有一笔新的交易生成,就会将新交易广播到所有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把新交易收集起来,并生成对应的默克尔根,拼接完区块头后,就开始调整区块头里的随机数值,然后就开始算数学题

  将算出的result和网络中的目标值进行比对,如果是结果是小于的话,就全网广播答案。其他矿工收到了这个信息后,就会立马放下手里的运算,开始下一个区块的计算。

  举个例子,当前A节点在挖38936个区块,A挖矿节点一旦完成计算,立刻将这个区块发给它的所有相邻节点。这些节点在接收并验证这个新区块后,也会继续传播此区块。当这个新区块在网络中扩散时,每个节点都会将它作为第38936个区块(前一个区块为38935)加到自身节点的区块链副本中。当挖矿节点收到并验证了这个新区块后,它们会放弃之前对构建这个相同高度区块的计算,并立即开始计算区块链中下一个区块的工作。

  整个流程就像下一张图所展示的这样:

  简单来说,双花问题是一笔钱重复花了两次。具体来讲,双花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

  1.同一笔钱被多次使用;

  2.一笔钱只被使用过一次,但是通过黑客攻击或造假等方式,将这笔钱复制了一份,再次使用。

  在我们生活的数字系统中,由于数据的可复制性,使得系统可能存在同一笔数字资产因不当操作被重复使用的情况,为了解决双花问题,日常生活中是依赖于第三方的信任机构的。这类机构对数据进行中心化管理,并通过实时修改账户余额的方法来防止双重支付的出现。而作为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价值传输系统,比特币通过UTXO、时间戳等技术的整合来解决双花问题。

  UTXO的英文全称是 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s ,意为 未使用的交易输出 。UTXO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记账方式的新的记账模型。

  银行里传统的记账方式是基于账户的,主要是记录某个用户的账户余额。而UTXO的交易方式,是基于交易本身的,甚至没有账户的概念。在UTXO的记账机制里,除了货币发行外,所有的资金来源都必须来自于前面某一个或几个交易。任何一笔的交易总量必须等于交易输出总量。UTXO的记账机制使得比特币网络中的每一笔转账,都能够追溯到它前面一笔交易。

  比特币的挖矿节点获得新区块的挖矿奖励,比如 12.5 个比特币,这时,它的钱包地址得到的就是一个 UTXO,即这个新区块的币基交易(也称创币交易)的输出。币基交易是一个特殊的交易,它没有输入,只有输出。

  当甲要把一笔比特币转给乙时,这个过程是把甲的钱包地址中之前的一个 UTXO,用私钥进行签名,发送到乙的地址。这个过程是一个新的交易,而乙得到的是一个新的 UTXO。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比特币,只有 UTXO,你的地址中的比特币是指没花掉的交易输出。

  以Alice向Bob进行转账的过程举例的话:

  UTXO 与我们熟悉的账户概念的差别很大。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是账户,比如,我在银行开设一个账户,账户里的余额就是我的钱。

  但在比特币网络中没有账户的概念,你可以有多个钱包地址,每个钱包地址中都有着多个 UTXO,你的钱是所有这些地址中的 UTXO 加起来的总和。

  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UTXO 的设计正可以看成是借鉴了现金的思路:我们可能在这个口袋里装点现金,在那个柜子角落里放点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一个账户,你放在各处的现金加起来就是你所有的钱。

  采用 UTXO 设计还有一个技术上的理由,这种特别的数据结构可以让双重花费更容易验证。对比一下:

  ⑸ 号称“区块链的灵魂”的共识机制是什么

  我们知道区块链是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技术,在区块链系统当中,没有一个像银行一样的中心化记账机构,如何保证每一笔交易在所有记账节点上的一致性呢?共识机制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灵魂。

  目前比较常见的共识机制有:工作量证明 PoW(Proof of Work)、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以及委托权益证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01

  PoW(Proof-of-Work)

  工作量证明机制

  POW的全称为Proof of Work,翻译过来即“工作证明”或者“工作量证明”。挖矿获得多少货币奖励,取决于挖矿贡献的有效工作,也就是说矿机的性能越好、挖矿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货币奖励就越多。

  BTC就是POW机制下最成功的加密货币。POW机制虽然已经成功证明了其长期稳定和相对公平,但在现有框架下,采用POW的“挖矿”形式,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其消耗的能源只是不停的去做SHA256的运算来保证工作量公平,并没有其他的存在意义。而目前BTC所能达到的交易效率为约5TPS(5笔/秒),以太坊目前受到单区块GAS总额的上限,所能达到的交易频率大约是25TPS,与平均千次每秒、峰值能达到万次每秒处理效率的VISA和MASTERCARD相差甚远。

  02

  PoS(Proof-of-Stake)

  权益证明机制

  POS 即权益证明或者股权证明,全称为 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模式就是根据所持有货币的量和时间,来发利息的的一个模式。

  POS机制,相比于POW,POS机制节省了能源,引入了“币龄”这个概念来参与随机运算。POS机制能够让更多的持币人参与到记账这个工作中去,而不需要额外购买设备(矿机、显卡等)。每个单位代币的运算能力与其持有的时间长成正相关,即持有人持有的代币数量越多、时间越长,其所能签署、生产下一个区块的概率越大。一旦其签署了下一个区块,持币人持有的“币龄”即清零,重新进入新的循环。

  在POS机制下,因为区块的签署人由随机产生,则一些持币人会长期、大额持有代币以获得更大概率地产生区块,尽可能多的去清零他的“币天”。因此整个网络中的流通代币会减少,从而不利于代币在链上的流通,价格也更易受到波动。由于可能会存在少量大户持有整个网络中大多数代币的情况,整个网络有可能会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趋向于中心化。相对于PoW而言,PoS机制下作恶的成本很低,因此对于分叉或是双重支付的攻击,需要更多的机制来保证共识。稳定情况下,每秒大约能产生12笔交易,但因为网络延迟及共识问题,需要约60秒才能完整广播共识区块。长期来看,生成区块(即清零“币龄”)的速度远低于网络传播和广播的速度,因此在PoS机制下需要对生成区块进行“限速”,来保证主网的稳定运行。

  03

  DPoS

  委托权益证明机制

  DPOS即授权股权证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DPoS机制要求在产生下一个区块之前,必须验证上一个区块已经被受信任节点所签署。相比于PoS的“全民挖矿”,DPoS则是利用类似“代表大会”的制度来直接选取可信任节点,由这些可信任节点(即见证人)来代替其他持币人行使权力,见证人节点要求长期在线,从而解决了因为PoS签署区块人不是经常在线而可能导致的产块延误等一系列问题。DPoS机制通常能达到万次每秒的交易速度,在网络延迟低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十万秒级别,非常适合企业级的应用。

  04 其他共识机制

  区块链系统中还有其它共识机制比如联盟链常用的PBFT,新经币(NEM)用的POI等。这些共识机制是为了解决现有共识机制的一些缺点而被提出的。但目前使用的系统不如POW,POS和DPOS多。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的核心,它决定了一个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性能和安全性。因此公链的开发中,共识机制的设计是核心和关键。

  ⑹ 比特币的挖矿到底挖的是什么

  比特币最吸引人的是挖矿。为什么采矿如此迷人?因为挖矿可以得到比特币。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比特币的价格是3900美元。如果能挖到一个区块,可以获得48750美元的开采收入和大约6000美元的交易费收入。这难道不令人着迷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采矿呢?矿工如何通过挖矿获得比特币?这需要从比特币区块链系统采用的PoW(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说起。

  有一个村子,很多事情需要一起决定。比如有一天村长需要所有村民一起决定今天中午在村食堂包饺子还是卷面条。通常我们能想到的方式是投票——每个村民一票,少数服从多数。但是有些村民不愿意在食堂吃饭,可能会把自己的票让给别人,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大竖悔毕部分在食堂吃饭的人,可能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

  于是村长换了一种方式。10点50分,他用喊话器向全体村民广播:“中午我们在食堂选做饺子还是面条。想去食堂吃饭的,就推食堂门口的巨石。11点整,石头会推到大门东边,他们中午吃饺子;推余芹到大门西边,中午吃面。”

  于是想在食堂吃饭的人跑去推石头。贡献多的人最后实现了愿望,贡献少的人心甘情愿,因为村里一直就是这样的规矩。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种在民众中达成共识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作量证明机制”。用努力的多少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意愿。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可以保持每个人的账簿一致的区块链系统。这种保持所有节点数据一致的机制称为共识机制。不同的共识算法可以达到不同性能的共识效果,最终目的是保持数据一致。

  注意第一个,在任何块中,第一个都没有转出地址,也就是所谓的CoinBase (mining transaction)。没有人付给矿工这些钱,但是矿工只是写着他们得到了12.5个比特币。所有节点都同意矿工这样写,所以矿工获得采矿收入。

  不同矿工填块的时候,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矿工的第一条规则肯定是不一样的,矿工只会把开采所得转到自己的地址。所以矿工迈克尔的CoinBase是“迈克尔获得了12.5个比特币”,矿工南希的CoinBase是“南希获得了12.5个比特币”。

  每个矿工都填好了自己收集的交易和应该得到的收入。那么,谁的记录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呢?比特币使用工作量证明机制,让矿工相互竞争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谁先解决,谁就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像开篇故事中讲述的那个村庄一样,每个矿工都在用力推着巨石。一旦石头压住了他的账户页面,他喊道:“我的工作量证明是成功的。快来看!”所有的矿工都来了,抄下那一页账目,贴在账本后面,然后开始新的记账流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账本一页页的增加,账本越来越厚。

  当中本聪决定采用工作量认证机制时,出发点是为了避免系统受到攻击。“中本聪”认为,如果攻击者想通过搞乱账本来攻击,他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换句话说,他比大多数推石头的人都厉害。这样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回报不足以抵消成本,所以攻击者没有经济动机去攻击比特币系统。

  但是,现在由于比特币的价格越来越高,推石头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去推了,而是把家里的大骡子大马都派上去干活了。在“中本聪”最初的设计里,一个CPU一票,用算力来决定哪个矿工记的账成为最终的账目。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增高,开始出现了GPU挖矿,后来人们又不满足于GPU的速度,开始制造专用芯片挖矿。专用芯片在计算比特币问题的能力上是普通CPU的数万倍,因此现在比特币已经不是“一个CPU一票”了,这也背离了当初“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网络已经基本上被几大矿池所垄断,背离了去中心化货币这一初衷。

  雷锋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相关问答:显卡挖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显卡价格和挖矿有关?

  作为一个曾经“梦想一夜暴富,最后血本无归”的“老矿工”,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挖矿、显卡挖矿和显卡价格的一些相关问题。

  “挖矿”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讲,挖矿就是产生数字货币的意思,数字货币有很多种,包括我们听到过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币安币、狗狗币等。

  这里,我们以比特币为例,来大致了解一下,比特币就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所以,比特币其总数量有限,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

  但是,与大多数货币不前手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机数据计算而产生,每隔一定时间就会通过“挖矿”产生一部分比特币。

  “显卡挖矿”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了“挖矿”的含义,简单地说,不就是让电脑进行大量计算吗?这不正是电脑的长处吗?

  那么,为什么“挖矿”总要拿显卡去挖,更为厉害的CPU,它不能挖吗?毕竟,显卡一般都是用来打游戏的,怎么会和数字货币扯上关系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词语:算力。

  我们要知道,挖矿最重要的就是电脑硬件的算力大小,相较于CPU的复杂运算,显卡进行的则是通用计算,往往都会堆叠上千甚至几千个流处理器。然而正好,挖矿只需要通用计算就能搞定,复杂运算却完全利用不上,所以,显卡的另外一个用武之地就是挖矿!

  相当于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简单的例子:我们需要在大量的白纸上面写上一个数字1,我们安排10个老师和1000个小学生来做这件事,在相同时间内,这1000个小学生的完成量肯定要比10个老师完成的更多,虽然老师能力更强,但是在处理这种简单事情上,架不住小学生人多啊。

  其实,早期的“挖矿”,确实是用CPU来进行的,后来,由于挖矿的难度越来越大,CPU的通用计算你能力已经并无法满足挖矿的需求了,所以就用到显卡来挖矿。反而,对于我们平时注重的电脑性能提升的重点硬件CPU和内存要求并不高,有的时候仅仅需要能够保证运行操系统和相关软件就行。我当初自己配置的小型矿机,使用的CPU和CPU散热都是二手货,内存仅为4GB,使用的硬盘仅为60G,然而搭配的确是6块显卡和可以插6块显卡的主板。

  为什么显卡价格和挖矿有关?

  关于显卡的价格与挖矿的关系,一般可以从新显卡和二手显卡市场的价格来分别说一下。

  第一,新显卡方面。

  其实,新显卡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在前两年,最近显卡价格正在逐渐回落。而当初,显卡价格上涨跟当时比特币的市场行情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比特币价格可谓是达到了疯狂状态,所以催生了大量的专业“矿工”和“挖矿公司”,当然,也包括大量的像我一样的“挖矿散户”。

  当时,有媒体报道,有部分地区的网吧竟然关门歇业,战而进行专业挖矿,其火热程度可想而知。

  后来,由于数字货币价格回落,并且相关监管部门对数字货币及挖矿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和正规,加上挖矿行业与环境保护相悖,所以大量的矿工转行、矿机关闭,同时,相关企业也研发出了专用的挖矿机器,造成显卡需求持续下降,显卡价格随之下降。

  大量的市场需求,导致显卡的价格一涨再涨;市场需求降低,显卡价格也逐步回落,这与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浮动是相匹配的。

  第二,二手显卡方面。

  挖矿用的显卡,我们俗称矿卡。随着矿机对显卡的大量需求,二手显卡也被很多矿工所青睐;但又随着大量矿机关闭,大量矿卡肯定流入二手市场,而很多良心人士,是不建议普通用户购买二手矿卡的。所以,显卡二手市场的的价格也就随着挖矿行业的行情变化而变化。

  举个真实的例子,AMD曾推出了一款显卡叫Radeon Ⅶ,于2019年2月发布,7月份停产,发布时价格仅为5000多。但是,在停产一年半过后,其二手价格竟高达8000元左右,而这仅仅是由于这块显卡各方面的性能数据更加有利于挖矿。

  总体而言,显卡挖矿就是一种利用显卡本身的优势来进行数字货币的生产,而挖矿行业的兴衰,就直接影响了显卡价格的波动。

  在此,奉劝还未进入而又想进入“矿圈”的普通玩家,放弃吧,因为有可能,下一个“血本无归”的,就是你!

  ⑺ 比特币算力是什么

  1、算力也称哈希率,是比特币网络处理能力的度量单位。即为计算机(CPU)计算哈希函数输出的速度。

  2、比特币网络必须为了安全目的而进行密集的数学和加密相关操作。例如,当网络达到10Th/s的哈希率时,意味着它可以每秒进行10万亿次计算。

  3、在通过“挖矿”得到比特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其相应的解m,而对于任何一个六十四位的哈希值,要找到其解m,都没有固定算法,只能靠计算机随机的hash碰撞,而一个挖矿机每秒钟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单位写成hash/s,这就是所谓工作量证明机制POW。

  4、日前,比特币全网算力已经全面进入P算力时代(1P=1024T,1T=1024G,1G=1024M,1M=1024k),在不断飙升的算力环境中,P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比特币进入了一个新的军备竞赛阶段。

  5、算力是衡量在一定的网络消耗下生成新块的单位的总计算能力。每个硬币的单个区块链随生成新的交易块所需的时间而变化。

  更多关于比特币算力是什么,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b4e98b161610725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⑻ 比特币的价值有哪些

  1、财富储值

  金、房地产可用于财富储藏,比特币也可用于财孙灶富储藏.另外,使用比特币进行财富储藏,也有很多优点.

  首先,比特币总量有限,即使发行到2140年,总量也是2100万个,不能像法国货币那样无限增发.因此,比特币具有抗通货膨胀的特性.

  其次,比特币是数字资产,比房地产和金更容易携带,只要私钥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可以携带到世界各地.

  同时,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确认权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节点完成的,不是由某个中心化的机构完成确认权,只要私钥掌握在自己手中(使用TokenPocket去中心化的钱包,你的私钥就完全属于自己)

  最后,比特币可以向下分割,例如可以分割为0.一个,0.001个等,可以方便不同量级资产的储藏价值.

  从更长的时间范围来看,比特币适合财富储藏,而且从以往的历史价格来看,收益率非常大则困扮.

  2、支付

  比特币不仅可以用于财富储藏,还可以用于支付.

  由于比特币块的确认时间长,如果想在支付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就需要提高比特币网络的可扩展性,其中闪电网络是小额支付领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随着块链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现在接受比特币支付的业者在增加.例如,使用比特币可以预约酒店,购买电脑等.

  另外,在跨境汇款领域,比特币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不仅速度快,手续费也少.

  3、可编程和智能合同

  比特币采用的是POW共识机制,为了扩展其可扩展性不高的应用场景,建立在比特币基础上的二层网络也逐渐增加,如RSK、闪电网络.他们都想在不同的方向上提高比特币的可扩展性,增加应用场景.

  RSK可以在比特币网络上运行尺穗智能合同,在经济合同、追踪、慈善、身份确认方面使用该功能.闪电网络可以大幅度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使比特币的小额支付功能越来越普及.

  ⑼ 区块链共识机制之一:POW工作量证明机制

  区块链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可篡改的公共账本,所有参与者都能验证交易并进行记账,即为分布式账本。那到底由谁来记账?又如何保证账本的一致性、准确性呢?也就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是如何的?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就是解决由谁来记账(构造区块),以及如何维护区块链的一致性问题。目前区块链项目采用的共识机制有多种,如:POW工作量证明机制,POS权益证明机制,DPOS股份授权证明机制等等。本文说明POW工作量证明机制。

  区块链的第一个成功应用比特币系统采用的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即以比特币系统为例说明POW机制,首先比特币系统有一套激励机制让所有参与者竞争记账的权利,即谁拥有记账权谁将获取构造新区块的比特币奖励(目前奖励为12.5比特币),同时获取新区块内所有交易的手续费作为奖励。

  参与者如何竞争记账权利呢?参与者通过自己的算力计算一道数学难题,谁先计算的结果,谁就拥有了记账的权利,也就可获得构造新区块的奖励。这道数学难题就是寻找一个随机数Nonce,使得对区块头的哈希计算的结果小于目标值,Nonce本身是区块头中的一个字段,所以通过不断的尝试Nonce的值,以满足区块头的哈希计算结果小于目标值。通过动态调整目标值,即可调整计算的Nonce值的难度。

  关于哈希计算Nonce的过程通常类比为掷筛子游戏,基于参与游戏的筛子的个数通过调整掷得筛子的点数可调整游戏的难度。例如:100个人参与掷筛子,总共有100个筛子,要求掷得点数为100为赢,则100个人谁先掷得点数100即为胜利者,即拥有了记账权。如果发现大家掷出100点的时间太快,则可增加难度,要求掷得点数为80为赢。如果又有100个人参与游戏,则游戏中增加了筛子数,如:筛子数增加为200个,同样通过设置掷得点数来调整游戏的难度。

  筛子类似于比特币网络的算力,掷得点数类似于比特币网络可动态调整的目标值。

  区块链以最长的链条视为正确的链条,如果存在同时出现两个区块,会暂时并行记录两个区块,后续再生成的区块基于其中的某一个区块,将会形成的最长的链条作为一致性的链条,另外一个区块将会被丢弃,比特币是基于6个区块的确认,所以被丢弃的区块将不会获得比特币系统的奖励,也就是白白将竞争记账权的算力(电费)浪费了。基于工作量的激励,参与者必然尽最大能力构造正确的区块,也就是满足区块链的一致性。即全网的所有用户可以达成唯一的一致性的公共账本。

  目前比特币系统全网算力已达到惊人的24.75EH/s,其中1E=1000P,1P=1000T,1T=1000G,1G=1000M,1M=1000K,1K=1000,H/s为每秒一次哈希计算(哈希碰撞),也就是每秒进行24.75E次哈希计算,且仍有持续的算力加入比特币系统。比特币记账权的竞争,提供算力的硬件从CPU,GPU,专业矿机,矿池。目前单机版的专业矿机已无法竞争到记账权,必须由多台矿机组合为矿池才能竞争到记账权。

  ⑽ 什么是POW和POS,二者区别联系

  POW:全称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

  POS:全称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

  这两者都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是数字货币的记账方法。

  区别是:

  1、POW机制:工作量证明机制即对于工作量的证明,是生成要加入到区块链中的一笔新的交易信息(即新区块)时必须满足的要求。在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构建的区块链网络中,节点通过计算随机哈希散列的数值解争夺记账权,求得正确的数值解以生成区块的能力是节点算力的具体表现。

  2、POS机制:权益证明要求证明人提供一定数量加密货币的所有权即可。权益证明机制的运作方式是,当创造一个新区块时,矿工需要创建一个“币权”交易,交易会按照预先设定的比例把一些币发送给矿工本身。权益证明机制根据每个节点拥有代币的比例和时间,依据算法等比例地降低节点的挖矿难度,从而加快了寻找随机数的速度。

  (10)btc的pow机制扩展阅读: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

  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 通证换算
  • 汇率换算
  • 购汇计算
/
当前汇率
可兑换金额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