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区块链监管查询平台

简体中文
下载WikiBit

网络切片与区块链_数字经济概念龙头股一览

网络切片与区块链_数字经济概念龙头股一览 WikiBit 2023-04-22 16:13

本资讯是关于数字经济概念龙头股一览,区块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和数链技术怎么样,多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怎么看,豫见517 | 云边智联乘风破浪!5G+边缘计算技术与产业会议圆满召开相关的内容,由数字区块链为您收集整理请点击查看详情

  A. 数字经济概念龙头股一览

  主要龙头股如下;

  1、云计算龙头股:启明信息、远东股份、恒为科技

  2、大数据龙头股: 启明信息、力合科创、合众思壮

  3、物联网龙头股: 捷顺科技、天泽信息、中科信息

  4、工业互联网龙头股: 天奇股份、启明信息、三丰智能

  5、区块链龙头股: 中锐股份、吉宏股份、通达电气

  拓展资料;

  作为第五种生产因素,“数据”在提高社会生产和运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预计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方向。

  中国金路政府前副主席周燕利表示,在国际金融论坛的第18届全球年度会议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2020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占了占国民经济总经济的38.6%,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据估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占中国GDP的50%以上。

  第14届五年计划明确指出了七个贫困地区的数字经济,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事物,事物,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1,云计算,加速云操作系统的迭代升级,促进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和数据虚拟隔离等技术创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专注于杂交云,培养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操作和维护管理等云服务行业。

  2,大数据,促进大数据收集技术创新,清洁,储存,采矿,分析和可视化算法,培养全生命周期的工业系统,如数据收集,标签,存储,传输,管理和应用,以及改善大数据标准系统。

  3,东西互联网,促进传感器,网络切片和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创新,共同开发云服务和边缘计算服务,并培养车辆互联网,物联网和家庭事物互联网。

  4,工业互联网,我们应该创建一个独立和可控的识别分析系统,标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工业软件研究和应用,培养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智能制造业。

  5,区块链,促进智能合同,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和分布式系统等区块链技术创新,专注于联盟链,在金融技术,供应链管理和政府服务领域开发区块链服务平台和应用方案,提高监督机制。

  B. 2022 年,想转行互联网行业还能吃香了吗

  2022年,互联网行业,还值得我们加入吗?

  我有传统行业的朋友咨询过我这个问题:「现在转行互联网是不是太晚了?」

  也有实习生和我说:「我的导师说互联网不行了,要被打压了。还是去做老师比较好。」

  今天就谈一下这个话题,2022年互联网行业还值得加入吗?

  1 互联网还有钱途

  回到那个实习生小伙伴的问题:他希望加入互联网,但是他的导师认为互联网要没落了,建议他做中小学教师。

  我笑了。这位导师既不了解互联网行业,也不了解人民教师的岗位。

  如今,在上海,中小学教师如今也很卷啊。

  我认识上海部分名校的老师,居然效仿互联网行业,搞起了776,早上7点就要到校的老师,晚上7-8点才能下班,而且周六必须去学校集体备课……

  薪资和互联网也是天壤之别。这才是真正没天理的事情:又卷又穷。

  互联网行业内卷,这的确不假。但是互联网行业,在今天依然是最有钱途的行业。

  无论我们说哪个行业有前途,说到底,是需要有钱作为背书的。

  比如大家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那我们的确看到了海量投资进入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除了知名公司特斯拉,小鹏汽车、蔚来之外,如今传统企业都在转型电动车,就连手机厂商小米都开始造车了。

  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从业者收入水涨船高,这才是有前途的行业。

  就现状来看,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最赚钱的行业。

  在美世最近一次调研里,2022年唯一一个被预测年度涨薪在7%以上的行业,就是互联网行业。

  不仅如此,很多互联网公司依然保持着一年两次调薪,甚至多次调薪的机制,来激励团队。

  对于互联网人来说,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依然是在最赚钱最有前途,最愿意为人才付薪的行业。

  再说生存环境,如果你进入的是一家企业文化还算靠谱的大厂,如果你跟的上司是个正常人,你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在互联网依然是能够凭本事涨薪,凭本事升职的。

  这其实并不容易。在一些资源垄断的行业,手握资源的人才有机会。比如金融行业,依然是论资排辈的。

  去年年初有一个大学生进入某银行后,聚餐谢绝了领导的敬酒,结果被一帮同事追着打。这就是金融行业的现状(至少是部分现状),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要赚钱,就得跪着。

  举个例子,你一个普通业务员,需要揽储1个亿,客户凭什么要把钱存在你的银行?是因为你的银行有啥其他银行没有的竞争优势吗?

  再说一个最近的新闻,也是看得我哭笑不得。证券公司一个员工,研究生学历,为了争取完成业绩,帮客户考研代考,被抓起来了。

  明规则玩不转的地方,潜规则就开始盛行。互联网行业,至少在行业里的绝大部分岗位上,还是靠实力说话的。

  站着把钱挣了,是每个打工人的心愿。

  而在互联网大厂,你会发现,就算是实习生,你都可以直接给公司创始人和CEO发微信,甚至狂甩18个感叹号要他们响应你的号召,还可以把和他们的聊天截图发到大群里拉一波流量,也没人会对你咋样。

  2 透过裁员看本质

  唱衰互联网,我是可以理解的。互联网行业这半年来,裁员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从年中的在线教育雪崩,到之后的社区团购裁员潮,再到游戏行业裁员,然后年终爆发,字节、快手、网络、爱奇艺,以及滴滴都在裁员。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局外人,如果你是一个学生,我能够理解你的体会,到处都是风声鹤唳,连大厂都活不好了,为什么我要进入互联网行业呢?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都在裁员,这些公司的裁员逻辑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分享几种常见的裁员类型:

  传统艺德式

  未雨绸缪式

  纠错式

  壮士断腕式

  1)年底传统艺德

  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的年底「优化」,基本是标配。逻辑很简单,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学习了之前阿里的271玩法——20%的高绩效员工,70%的普通员工,以及10%的淘汰员工。

  一年到头了,你的工作没有起色。趁着年终盘点的机会(互联网公司的中高层盘点一般从9-10月就开始了),送走一波。大厂规模大,如今即使是优化5%,也是给社会输送了一大波人才,员工肯定有反应,而媒体会放大这种反馈。

  这种裁员的受害者是谁呢?

  受害者:低绩效员工受害者

  往往是低绩效员工,企业第一步是通过打低绩效把人往外推,打低绩效没有奖金,还可以用PIP(全称是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制定专门的绩效改进方案,这些对员工来说都是很难熬的,很容易打退堂鼓。如果员工坚持不走,企业就给掏钱补偿送走。

  2)未雨绸缪型

  顾名思义,公司不看好未来成长空间,做成本控制。未来市场发展不好,企业预知日子不好过,需要控制成本,重新审视团队,不要太臃肿。

  字节下半年在商业化团队搞的去肥增瘦,就是典型。

  2021年年景不好,很多大企业,也就是广告的金主爸爸们都遇到了问题,比如房地产行业、在线教育、游戏行业,都在收缩广告投入。

  字节预感收入不太行了,搞一波裁员,控制成本。

  这种裁员往往是核心部门不触碰,边缘部门分摊一些名额,或者停止招聘。

  受害者:职场新人/试用期员工

  这种情况,是外企常规操作。

  我在之前写过《外企衰落11周年祭》就讲过:08年的时候,金融海啸来袭,Randstad也裁员,当时总经理做了应急方案,每个部门都要裁掉至少一个人。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往往刚入职的员工和职场新人,大家知道公司HC控制,未来短期不会招人了,所以手里要留最有经验的人。而刚刚入职的人因为还在试用期,没有裁员成本,往往也会中招。

  3)「纠错式」裁员

  原因:战略调整,放弃部分非主营业务/项目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公司年头推进了好几个新项目,每个项目可能少的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到了年底一看,完犊子,项目都没做出来,管理层坐下来一合计:不行,这些项目太烧钱了。放弃。

  受害者:创新团队的员工

  典型案例就是字节跳动的大力教育和滴滴的橙心优选,2020年还拼命加码招人,滴滴喊着发力社区团购,字节更是喊出要招3万人做教育。今年年中风向一变,掉头开始裁员。

  尤其是遭遇到政策风向标时,立即切割。网络年底的裁员也是如此,主要裁掉的是游戏业务的团队。

  说白了,网络游戏本来就不盈利,加上政策管控更加严格,网络的放弃也是很正常的。当然这种裁员,对公司整体影响不大,放弃了大力教育,抖音照样活得滋润。就相当于切掉了个阑尾或者扁桃体,人体其他功能照旧。

  但对于这个部门的职场新人来说,往往是深坑,以为自己加入了大厂,前途光明,但没到半年就被裁员,试用期都没过,拿到赔偿也难在年底找工作,拿不到赔偿也很难维权。

  所以,我经常和应届生说,要去字节可以的,去抖音,去今日头条,去飞书都行,别去大力教育。创新业务一旦下马,就是整个团队都干掉。

  4)「壮士断腕」式裁员

  原因:公司活不下去了,必须大规模裁员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一定是出现了严重问题。

  不到万不得已,大部分公司不会对自己这么狠。都说是资本无情,裁员的时候,老上司干掉老下属,也很难看的,大家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来,互联网也算是江湖,如果有的选,大部分公司不会选择这种玩法。

  受害者:所有人

  这个时候受害者就是所有人了,无论你是什么岗位,都可能挨刀。

  纵观这几个月的裁员,能到这个级别的裁员,主要是爱奇艺和蘑菇街。

  爱奇艺的裁员,我问了一些熟人,听得心惊肉跳,比如:

  有总监级别的人离职,而且不少;

  有司龄很长,高薪员工离职;

  裁员涉及所有部门,就算是核心团队,盈利部门,也要裁员。

  爱奇艺所在的是视频赛道,一个非常烧钱的赛道,而经过多年的战争,依然没有打出一个赢家来,剩下的对手里,腾讯视频背靠鹅厂,优酷背靠阿里,都有金主爸爸,而爱奇艺早已脱离网络,孤军奋战许久。

  原先爱奇艺想学的是Netflix,可惜没学成,既没有持续生产精品内容的实力,也没有打败竞争对手的办法,这些年长视频的市场还被短视频(抖音快手)和中视频(B站)抢走很多。故事讲不下去了,日子自然就难过了。

  但这种裁员规模的大厂,还是少数。

  3 观点 vs 口嗨

  想象一下过年的场景。你回到老家,参与家庭聚会,碰到你的七大舅八大姑,他们问你在做什么?你弱弱的回复一句,在一家互联网内容社区,做针对创作者分层的产品经理。

  对于大舅和大姑们,他们既不知道什么叫内容社区,什么叫产品经理,什么叫创作者分层。他们只听说到了互联网,于是一个大舅犹豫了一下,分享了他在「互联网」这个话题下仅有的信息:「我看到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裁员,你们公司裁员吗?」「互联网行业现在真的不行了,你不如回来考个公务员,离你爸妈也近点。」这种态度的展示,我不认识是观点,而是口嗨。

  真正的观点,应该是Insight(洞察),有数据、有案例,以及合理的逻辑。大舅大姨们是没法展开讨论这个话题的。

  不信你可以追问几句:哪些细分行业在裁员?这些公司在业务上遇到了具体什么样的困难?它们裁员的规模多大?主要裁的是哪些团队?什么类型的员工?裁员的同时是否在招人?招的又是什么类型的员工?

  很快,他们就不爱找你聊天。

  确实,从2021年来看,无论是无力继续砸钱的长视频平台;还是收到监管打击的K12在线教育、游戏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及被反垄断吊打的头部大厂们,都遇到了问题。

  但互联网大厂依然是收入最高的地方,依然是最愿意为人才投入的地方,依然是最有资源改变世界的地方。

  写在最后是的,互联网肯定过了黄金年代,像2012-16年之间的高速增长,不会有了。

  Easy Money没有了。不少赚到钱的互联网从业者其实是赶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如今这个红利已经消耗殆尽。

  事实上从2017-18年,互联网进入流量下半场开始,已经没有容易赚的钱的。美团搞百万骑手做的外卖业务,相比微信做社交媒体,就难多了。

  不仅如此,对于互联网来说,2021年新增了一个挑战:监管。在线教育死于政策转向,而游戏也受到监管的压力,甚至很多大厂在监管之下放弃了大小周的工作制(当然这事监管得太棒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行业不值得加入。对于职场人来说,我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都会向我们传递观点和信息。他们传递观点的目的可能是展现自己的价值,可能是要赚你的钱,也可能是出于关心你,也可能是单纯想找点共同话题。但我们要做的不是盲信他的观点,而是进一步了解:他的背景是怎样的?是否有足够知识和经验储备?他的论据是什么?是数据还是案例?他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足够支撑他的观点吗?

  以上是我的经验、我的思考,我的论据以及我的逻辑。

  供参考,欢迎讨论。

  C. 社交网络与区块链的关系与前景应用有哪些

  互联网让世界连接在了一起,但对价值观还没完全塑造好的孩子来说,网络上部分负能量信息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粑粑麻麻游亮对孩子使用社交媒体这件事上,显得非常谨慎。

  不过,千万不要小看宝贝们的好奇心,有时粑粑麻麻的过度保护会起到反效果哦。小E觉得呢,咱们也不用因为一小部分的负面案例,而全盘否定社交网络的价值。正确地使用它们,能给孩子带来的益远大于弊:

  交到更多的朋友

  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宝贝们可以从互联网上结交到不同种族的朋友,孩子在开拓眼界的同时,也能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传达积极的声音。

  被更多人认可

  相比现实物和社会,互联网上的言论更加自由,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需要赢得主流文化的认同。

  另一方面,孩子们的疑问也能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络上得到高质量的援助和解答。

  更愿意表现自己

  社交媒体能让孩子们尽情地分享自己的作品,没有那么多束缚和条条框框,特别是内向的孩子,互联网可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自我的途径哦。

  注意:如果孩子使用社交媒体,负责任的粑粑麻麻肯定会密切注视孩子的变化,那,哪些变化值得警惕呢?

  突然不发信息

  如果你的宝贝儿平时在网上特别活跃,某天突然停止更新了,这就是个警告信号,他可能是遇到了些麻烦事儿,甚至他可能屏蔽了粑罩磨盯粑麻麻。

  拒绝交出手机

  虽然给孩子适当的隐私非常必要,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阅读的内容还是需要大人把关。如果粑粑麻麻想查看宝贝手机时,宝贝表现出恐慌或者拒绝,粑粑麻麻可要相当注意了哦。

  经常更换用户名

  如果宝贝频繁更换用户名,除了贪图新鲜感外,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藏住某些东西或是为了躲某些人,粑粑麻麻也要注意哦。

  D. 多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怎么看

  2020年,对每个人都是非常艰辛的一年,也是金融 科技 沧海桑田的一年——线上金融进入强监管时代、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雏形已现、银行掀起分布式核心建设的浪潮、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5G成为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让我们回首2020年,总结金融 科技 的高光和落寞,并由此展望金融 科技 的2021年。

   线上金融,强监管降临

  2020年开始,互联网贷款、供应链金融助贷、网络小贷、互联网保险、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代销业务都受到严格限制。

  2020年7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 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互联网贷款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贷款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

  2020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 未来无经营许可的供应链助贷将会受到打击。

  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叫停了网络小贷的跨区业务, 要求和流量平台注册地统一,明确了网络小贷公司在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明确了100万的单户贷款余额上限,限制了控股跨区域网络小贷公司的数量,提升了资本金的要求。

  2020年12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 非保险机构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保险业务包括:一是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二是比较保险产品、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三是为投保人设计投保方案;四是代办投保手续;五是代收保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5月2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 健康 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2020年12月24日,华东地区某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辖内存款市场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显示,该局明确要求辖内各类型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与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经开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关存款产品,终止合作。 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未来将不能做存款业务,银行机构也要未雨绸缪,开拓互联网平台之外的存款渠道。

  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直接和变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那么,那些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平台,是不能对外销售理财产品的。

  线上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自有线上渠道,但是外部线上渠道将一片萧条。持牌金融机构是该“断、舍、离”,放弃只提供资金、依赖互联网渠道快速上量的打法了。撸起袖子,做笨功夫,自建特色场景,融入到产业链中去,“扎硬寨,打笨仗”,打造自有品牌金融产品,为自己的金融消费者提供本土化、差异化、可以持续促进粘性的场景服务,才是正途。未来也许会出现一种趋势,金融机构开始发展非金融业务了,银行的人开始给农民卖菜了,保险的人开始做 健康 科技 了,支付的开始做餐饮外卖了,未来金融机构招聘,可能不需要懂金融学的了,懂农业、物流、生物 科技 等的,可能更吃香。

   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初现

  2020年是金融 科技 监管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测中心都在这一年内尘埃落定。未来,金融 科技 产品要通过认证,要通过监管沙盒充分测试,并在风险检测中心的监测下,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可以说并不容易。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标准,该标准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金融 科技 资金和人才投入、线上智能服务情况、风控能力、专利、软件著作权、金融 科技 应用和输出等方面对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统计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的金融 科技 成果意义深远。

  2020年人民银行共公布了9地64个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项目。北京侧重于AI和区块链,深圳、雄安新区、苏州重点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重庆侧重于风控技术对于小微金融 科技 和农村金融促进;上海侧重于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产业链金融风控技术促进金融和产业链和数字政务的融合;杭州侧重于大数据、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广州侧重于跨境金融服务安全和小微金融风控,这是因为广东外贸金融服务较多,制造业的小微也较多。

  这9个地区基本上是一线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做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有助于结合当地经济的产业链和 社会 生态,有助于做促进金融更好地融合实体经济的良好实验。另外,这些地方都有非常多的金融 科技 企业,可以为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实验样本。进一步试点,一要考虑小微企业客户的获得感,感知强不强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不能只是金融机构和金融 科技 企业试点,要了解客户对于试点的感觉;二要促进金融和场景、产业链的融合,这一直是金融行业的大问题,监管可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生物识别和AI等金融 科技 加深和产业链的融合,并促进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金融真正的覆盖产业链金融的全链条。

  2020年10月13日,重庆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成立,该中心将依托国家统一推行的金融 科技 产品认证体系,打造金融 科技 认证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的权威专业化认证机构,成为我国金融 科技 多元共治体系的中坚力量。

  2020年10月23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政策发布专场活动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央行将在京设立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控中心,未来金融 科技 风险将纳入全国的统一监控。

  从上面这些信息来看,金融 科技 的监管框架未来将非常严密,和贷款的分类分级监控是一样的,都要到微观级别。

   金融云,分布式核心建设浪潮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 科技 “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于2016年7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主动和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征求意见稿》要求: 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除了上面的《征求意见稿》,2020年央行重新发布了3个金融云相关的标准,给金融云的建设提供了明确和具体的指引。202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技术架构》(JR/T0166-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安全技术要求》(JR/T0167-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JR/T 0168-2020)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结合金融云的运行机制与风险特性,从基本能力、网络安全、数据保护、运行环境安全、业务连续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要求。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金融机构建设金融云系统的压力倍增。各家银行建设金融云大多选择分布式核心系统作为切入点,但是具体思路各不相同:

  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银行,不会一下子就将全行的业务都转移到分布式系统上来,而是从财富管理、信用卡业务和互联网渠道等方面为切入点,建设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样影响较小,可以逐步试点,逐步推广。

  工商银行对公(法人)理财系统2020年完成了从大型主机到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架构的改造。

  光大银行2020年自主研发POIN微服务系统,推广容器云平台,全行应用系统上云率87.5%,光大银行还基于 TiDB上线了面向新一代财富管理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中信银行和中兴通讯联合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GoldenDB上线中信银行信用卡新核心,支撑8000万信用卡用户,日均交易金额90亿人民币,通过了4500 TPS的压力测试。

  最近成立的民营银行,因为 历史 包袱小,可以一上来就高起点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分布式核心系统,为基于金融 科技 进行线上存贷业务展业和线下线上融合会员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第一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定位于 科技 驱动的O2O银行,历时2年打造, 2020年上线了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线上线下一体化分布式核心系统“云开”。“云开”基于“苏宁云”的分布式架构,将银行线上线下核心业务处理有效整合到一套系统中,解决了传统银行线上线下双核心带来的“用户数据割裂”、“研发运维成本高”、“不支持高并发交易”、“产品研发交付慢”等严重问题,系统已承载苏宁银行2500万用户和300万账户的日常处理,每天交易笔数150万。

  但金融机构真的需要分布式架构么?如果只是传统业务,其实传统数据库就已经足够。一些银行平时的TPS不会达到几千甚至上万的规模。但是银行做互联网转型总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能顺带降低IT成本,提升业务需求响应的敏捷度,优化系统架构,那就是有好处的。

  目前金融行业使用的还是较低技术层级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等云计算的能力,我们很多厂商更推崇的是集成别人的解决方案和开源代码,掌握和贡献核心原生技术的较少,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核心技术。

  业界云计算领先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由NASA和 Rackspace公司发起的云计算开源项目-OpenStack 2020年发布了第21版的平台(代号Ussuri),包括支持裸金融硬件配置的Ironic、支持容器化部署的Kolla、支持容器间IPV6通信的Kunyr、支持边缘环境负载均衡的Octavia。2020年Red Hat公司发布了面向K8S、取代Docker的新容器运行时技术CRI-O,在容器市场掀起了新的浪潮。IBM基于IBM Z服务器的高可用服务、Promontory合规技术、OpenShift容器平台,发布了IBM金融服务公有云,Promontory在合规方面支持反洗钱、制裁、反腐败、隐私与数据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消费者保护等服务,非常契合金融机构的需求。苏宁金融 科技 也于最近发布了历时十年打造的移动端开发DevOps平台mPaaS,支持线上金融APP的快速搭建和生成,包括一套客户端原生框架和组件库:3大研发框架、20多个基础技术组件,30多个功能性组件;一个移动中台:提供研发、测试、发布、分析、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支持跨平台,可以实现开发一次多端投放,并支持多渠道的精准营销和运营。

   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

  区块链2020年技术进展朝向保护隐私和提升效率方面发展。比特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能力,即保护隐私的聚合签名技术Schnorr签名,提升比特币隐私性的智能合约解决方案Taproot,可扩展比特币智能合约灵活性和扩展性的默克尔抽象语法树MAST。闪电网络开始出现多部份支付技术(multi-part payment),将发送的资金分割成较小的金额,通过闪电节点到达接收者,这已经有了TCP/IP和分布式金融的雏形,但是闪电网络也面临以太坊的DeFi体系WBTC的挑战。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2020年12月1日上线,以太坊2.0有两个重大升级,一是从PoW(Proofof Work,工作量证明)升级到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通过验证器和存入以太币来构建区块,可节约电力;二是部署分片链(Shard Chains),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太坊的吞吐量到10万TPS级别。Fabric 2.0实现了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管理,CouchDB增加了状态数据库缓存提升读取效率,用Alpine Linux来打包Docker映像降低空间占用。

  区块链应用方面,迎来了几个里程碑:

  比特币单价突破3.2万美元,比特币在加密货币市值的占比突破70%,在全球法币市值排行榜中排名第20,达到4990亿美元,以市值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机构”,超过了4800亿美元的VISA;

  中国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通过红包和零售支付的方式在深圳和苏州试点,支持离线钱包线下二维码支付、线下“碰一碰”支付和电商线上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单季度交易额达2470亿美元的PayPal公司宣布支持比特币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交易平台,提供数字资产代币化(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数字代币)、数字货币交易(比特币、以太坊、比特币现金、瑞波币和新加坡元、美元、港元、日元的互相兑换)和数字资产托管生态系统(数字资产加密密钥);

  分布式应用DAPP,分布式市场DeMa都有了重量级的应用,比如海伯利安地图,等等。

  区块链技术加速成熟和实用化,王者之相毕现,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基石技术。区块链在构建分布式金融互联网、分布式市场、分布式应用方面进展非常迅速,未来很快就有比特币之外的杀手级应用。

   5G,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金融停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太久,移动金融APP目前已经让消费者审美疲劳。目前的场景金融也大多没什么新意,无外乎电子账户、贷款、结算等基本服务。5G,是可能会给金融服务带来较大变革的突变型技术,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为56亿,未来将有全新的5G金融形态,只不过目前还在萌芽。

  5G的核心技术有频谱共享、载波聚合、大规模MIMO、固定无线接入、网络切片。5G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it/s,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Mbit/s,比4G LTE快100倍。5G网络延迟极低,低于1毫秒,5G为30-70毫秒。5G支持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网络切片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虚拟化。

  5G消息,是基于GSMARCS标准,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格式,支持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也支持行业客户与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5G消息,可以和手机通讯录完美结合,可以基于运营商的海量实名信息,确保对个人身份的识别。5G消息是手机协议栈的一部分,和微信不一样,用户无需下载APP就可以使用5G消息。

  5G目前在银行中的应用还比较浅层次。比如,建行主要在智能网点里应用5G,比如金融太空舱、智能家居、共享空间直播、客户成长互动、安防监控等。工行已经向部分客户试点推出5G消息服务,在短信页面就办理银行业务,涵盖投资理财、办卡、贷款、缴费、智能客服、网点预约等20余项应用场景。工行客户无需下载APP、打开微信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民生银行重点通过5G提供APP端的服务语音导航,还提供财富讲堂、 财经 知识、子女教育、 健康 讲座、税务讲解等等生活网络式的内容服务,民生银行还通过5G提供账户信息即时通、大额转账、卡片激活、密码管理、资产证明开具等服务。

  传统保险定损和理赔流程是比较繁琐的,虽然已经优化,但是从拍照片到联系理赔专员最快也要2个小时,车主要打7、8个电话才能完成理赔。众安推出了“马上赔”车险在线理赔,在一个视频通话里走完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全过程,最快可2分钟下款。平安好车主APP推出“信任赔”,只需车主将事故照片上传APP,车主就可驾车离开现场,在3分钟之内获得理赔款。

  运营商是对5G生态控制最深的角色,而且现在很多运营商都有金融牌照和金融 科技 公司。5G是断代技术的典型代表,一种断代技术的崛起,一定会伴随着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从目前来看,5G消息对微信的颠覆已经在路上,多媒体消息、社交、视频和直播已经完全不需要独立的APP,而且移动运营商掌握海量的实名用户的信息,5G时代客户也完全不需要银行APP就能办理金融业务。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电商金融时代,那么未来的十年有可能是5G金融的时代。5G就是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展望2021年金融 科技 的模样

  金融 科技 对金融行业形态的改变之快,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纯线上风控将成为 历史 ,线下物联网技术将加速和线上风控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风控体系,加速物理世界融合数字世界,现在的物联网动产质押、智能头盔尽调、卫星小微风控都是案例;在全球区块链社区的强大支撑之下,比特币、以太坊2.0、FABRIC等区块链的性能/隐私优化将坚定地进行下去,分布式金融传输技术将加速发展,和跨链/侧链等生态技术同步发展,将加速形成以互联网世界为基础的分布式金融互联网生态,精简一切金融中介和中间机构,让金融回归价值本源;5G将开始大规模取代现有的金融服务渠道如网页、APP、微信和小程序,也会让机器和人,乃至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金融交互成为可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个变化从不同视角来看,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这里从 财经 的视角来回答。多家银行纷纷设立金融 科技 公司,明显可见“金融”+“ 科技 ”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里先来明确下在我国“金融 科技 ”的实际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当前我国发展金融 科技 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的细分领域,更多是强调前沿各类技术对持牌合规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技术的运用始终是围绕“金融”的内在规律和监管要求来进行。

  这次在金融 科技 领域,那么多银行的陆续进入,可见金融 科技 已被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考量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求这些传统银行必须在流程、产品、风控、运营、场景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提升,需要 科技 为其扩张边界。同时,当前互联网巨头还是把控着电商购物、社交运营等多重场景,银行想要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相对比较困难,因而金融 科技 领域的跨行业、跨地域合作就自然产生,也会是今后很多中小银行走特色化、本地化的一条有效出路, 科技 干好 科技 的事,金融做好金融的事,相互链接,共同为客户提供开放式、体验式的金融服务。

  在我看来,由于前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弯道超车,我国数字技术是比较强的,目前在全球金融 科技 领域,是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很多领域都没有得到金融 科技 充分的服务,这是目前存在的矛盾点。因此,银行这个代表着国家意志的金融机构的加入,能进一步催化金融 科技 行业的快速蜕变。

  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银行想这么做是时代推动着银行这么做:

  一,互金公司给银行上了一课,金融还可以这么玩,成本更低,利润更好,银行以前只圈定服务优质客户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后面发现所谓优质客户以外的客户利润更大。

  二,传统银行不管是几级支行还是社区银行,受地域限制在,其实成本都是很高,一方面监管一方面成本,和获利都是不成正比的,而互联网平台受众全国成本更低相对利润就更乐观了!

  三,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渐渐失效,以前电台,户外媒体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差,被迫转型被迫创新!

  E. 豫见517 | 云边智联,乘风破浪!5G+边缘计算技术与产业会议圆满召开

  如果说2019年是边缘计算的“爆炸性增长”年,2020年是边缘计算的“突破年”,那么2021年边缘计算将迎来发展的拐点。随着5G发展的升温,边缘计算作为核心技术也站上了风口……

  2021年5月17日,2021世界电信和信息 社会 日大会系列会议——5G+边缘计算与产业会议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工信部、运营商以及边缘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十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 “云边智联,释放产业新动能” 共话边缘计算产业未来新发展。

   落地开花

  产业成熟仍任重道远

  随着应用场景走向碎片化和多元化以及网络数据的海量爆发式增长,网络边缘的负荷逐渐加大。边缘计算作为一种分布式计算能力,将数据处理、应用运行等由网络中心下放到边缘节点上,可以大幅减少业务传递层级,降低核心网和传输网负担,减少对带宽资源的占用,使得边缘数据更安全。优势突出的边缘计算,备受产业各方推崇。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网络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梅杰在致辞中指出,目前全球产业界正在积极推进边缘计算标准技术应用的发展,我国也非常重视边缘计算相关工作,特别是多接入边缘计算(MEC)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依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先后发起了多项边缘计算相关标准研究工作。在产业化部署方面,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先后开展了边缘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的 探索 ,组织上下游企业发力边缘计算市场,助力移动边缘计算应用落地开花。

  “MEC既提升了用户的业务体验,也减少了对骨干传输网以及上层核心网的资源占用,因此MEC边缘云作为5G网络的一项关键技术,是承载行业数字化应用的平台,是贴近应用的网络能力开放入口,在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泛在低空、物联网等领域呈现出旺盛的市场需求。”河南联通副总经理王宜科在致辞中表示,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曹蓟光认为,边缘计算关键技术逐渐成熟,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充分利用边缘侧资源异构、实时响应等特点,边缘智能、算力网络等边缘原生技术不断涌现,加速应用开发创新;二是云原生技术不断轻量化并持续下沉,为边缘侧提供与云上一致的功能和体验,推动边云协同;三是边缘计算与区块链等融合技术不断涌现,为业务需求和计算资源之间提供敏捷的可信安全链接。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当前边缘计算的产业化道路也不可避免面临一些挑战。对此,梅杰对于边缘计算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发展建议,一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进度,二是加大应用示范推进力度,三是推进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促进行业技术与标准的融合发展。

   云网智联

  边缘计算迎来发展拐点

  在边缘计算产业链上,三大运营商既是技术创新者和标准制定者,又是应用落地者和产业推进者。三大运营商结合自身特点,以云网融合、云边协同为依托,在边缘计算方面做得有声有色。

  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景磊提到,目前行业对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需求强烈。中国移动发挥网络优势,以网带边,充分发挥运营商网络固有优势以专网切入,带动边缘云发展。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100+龙头示范项目、网络切片50余个。边缘计算涉及69个客户,49个已完成边缘计算部署。

  中国联通集团边缘计算高级总监陈丹介绍,目前联通MEC平台拥有五大优势:一是全国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二是跨域互联,业务复制;三是云边协同和边边协同;四是为2B客户提供灵活的自服务能力;五是安全可信防护机制。目前,中国联通首批建设了6个MCE的创新孵化基地,分别面向不同的领域:在北京是新媒体,在天津是交通,在福建是教育,在山西是能源,在重庆和广东都面向工业,以统一规划、标准、渠道支撑应用入驻,打造全生命周期闭环机制。

  作为东道主,王宜科介绍了河南联通在边缘计算方面的推进成果。他表示,河南联通持续推动河南省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战略协议落地,坚定落实电信联通共建共享,已在河南省18个地市级本地核心DC设置29套MEC布局类节点,持续提升中原数据基地承载能力。“5G与MEC边缘云的结合,倒逼了云计算算力的进一步提升与5G网络建设部署的不断加强。”

  “中国电信建立5G产业创新联盟以”1+1+1“模式对产业生态赋能,以联盟为中心,广泛引入生态合作伙伴;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面向合作伙伴打造端到端的服务能力,通过联合创新中心,与客户联合研发,合作共赢。”中国电信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雷波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据悉,5G开放实验室依照《中国电信5G定制网产品手册(2020年)》,联合省公司、业界主流厂商、研究院自主研发团队,搭建了“致远”“比邻”“如翼”三种模式的云、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验证测试环境,面向客户开放并可灵活调整。

  作为中国电信的子公司,天翼智联在5G+边缘计算赋能智慧物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天翼智联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销售总监李志夫以综合性物流园区5G+边缘计算综合应用为例介绍了5G+边缘及思源的最新应用,包括5G视频安防、5G门禁、5G烟感以及5G无人机等,且园区平台都可以嫁接到边缘云上。

   赋能千行百业

  5G+边缘计算产业乘风会有时

  5G融入千行百业,为边缘计算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外,5G网络对云计算等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CT网络架构,也为云边协同、云网融合等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边缘计算的发展。在本次会议上,边缘计算产业链相关企业就此分享观点,交流经验。

  英特尔中国运营商事业部技术总监侯志强介绍,目前边缘计算首先是要做跨域解决方案的融合,其次是需要有效的控制成本,构建一个灵活的云平台,打造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推出能够快速完成在边缘侧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如标准硬件的平台,软件参考设计和开源软件参考设施用云的方式进行构建等。

  新华三集团运营商事业部技术总监陈峰表示,目前边缘计算主要会存在四个方面挑战:一是缺乏高效管理,二是不易节约成本,三是安全需求难以保障,四是设备、环境复杂。以上这些因素既是重要挑战也是未来边缘计算能够助力5G网络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

  不仅仅在技术领域,在 娱乐 方面,九州云边缘计算技术高级总监许斐也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云 游戏 是下个时代的 游戏 方式,也是最后一个被视频流升级改造的C端业务,5G和云 游戏 相辅相成,云 游戏 将是5G在C端的第一个爆发点和杀手级应用,同时也只有5G+边缘计算才能真正让云 游戏 变为现实。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早从事“开放云边基础架构技术开发和服务”的专业公司,九州云伴随着中国的5G建设积极布局5G边缘计算市场。在云 游戏 领域,九州云已经和运营商体系内测过云 游戏 的架构,不仅支持自己和运营商做这样的云 游戏 ,也支持和其他的一些云 游戏 平台一起做这样的接入。未来,九州云希望始于 游戏 ,将九州云MEC云 游戏 框架,赋能下个世代的互动体验,丰富渲染云 游戏 +直播、云 游戏 +互动视频、云 游戏 +VR、云 游戏 +广告、云 游戏 +社交等不同场景。

  腾讯云边缘计算副总监唐云兵认为,边缘计算是在设备和中心云之间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等核心能力的一整套平台服务。价值出发点是低时延、高带宽、安全隐私、自治能力,这也是腾讯云目前做边缘计算产品一直贯彻和关注的价值点。

  此次大会上,我们看到了边缘计算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听到了业界专家对未来产业的建议和畅想。众人划桨开大船,边缘计算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伙伴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技术的更迭演变,相信不久之时,边缘计算产业将会更上一层楼。

  F. 区块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和数链技术怎么样

  区块链的发展趋势有:

  01、区块链产业长期向好,核心价值受到普遍认同;

  02、技术发展更加务实,工程化和生态构建成为重点;

  03、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协同发展;

  04、区块链互联互通成为焦点,价值互联远景可期;

  05、区块链基础设施化呼声渐起,建设模式仍需深度探索;

  06、区块链不能包打天下,需与多技术配合完成数字化转型;

  07、存证应用先行,逐渐向多方协作和价值转移迈进;

  08、区块链联盟商业模式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09、政府支持仍是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0、区块链从业人员规模增加,人才相对紧缺将持续存在。

  (6)网络切片与区块链扩展阅读:

  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这些服务器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节点,它们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和算力支持。如果要修改区块链中的信息,必须征得半数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修改所有节点中的信息,而这些节点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因此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区块链具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基于这两个特点,区块链所记录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以帮助解决人们互不信任的问题。

  区块链目前仍以存证类应用为主,例如,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贸易金融等领域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应用模式仍以文件、合同、票据的存证为主。随着区块链的行业应用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发挥区块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后将会重点发展多方协作与价值转移类应用。

  区块链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合作模式。区块链将连接产业上下游各方,需要依靠联盟共同利益来撮合各方参与者。目前区块链联盟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核心组织主导与参与组织共治,两种区块链联盟商业模式也各有利弊,为了联盟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建设、建设哪种模式还需要行业持续深度探索。

  G. 展望2021:若建100+万个5G基站,重点是什么

  近期,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随着商用步伐加快,基站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2021年5G建设将全面提速,全国有望新建5G基站超过100万个。

  在“2021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中国信通院院长刘多在主持会议期间表示 ,目前工信部正会同运营商制定明年5G网络建设计划,具体数字还没确定,但将猛吵按照 适度超前 原则,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

  近期,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 5G 发展和经济 社会 影响白皮书》指出, 未来2~3年,我国5G网络建设仍将呈持续推进趋势。

  白皮书同时指出,“尊重技术演进、网络建设、市场和应用发展的规律, 稳步推进 5G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技术标准和产品设备成熟进展合理安排网络建设周期,不断升级完善网络能力。”

  鉴于2020年底前5G基站建设规模可达77+W,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2021年国内5G基站新增规模保守预计将在80万~100万之间。

  笔者认为,随着5G共建共享的推进,以及5G SA于2021年全面商用,5G网络建设将在未来两年时间内,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与2020年呈现哪些相同与不同?

   一、面向消费级市场

  从终端层面看,2019年8~12月,国内5G手机出货为1369.8万部,2020年1~11月,国内5G手机累计出货为1.44亿部。

  而截至 2020 年 10 月, 5G 终端连接数超过 1.8 亿。

  从5G手机的出货量到5G终端连接数,5G商用初期的这几个数字说明, 国内5G终端在2020年的销量并不低 ,且存量市场保持着换机惯性需求。

  11月4日,在5G终端座谈会上业内指出,作为5G产业链重要环节,5G终端的普及对5G成功商用至关重要,并提出三个建议:

  截至2020年11月,中国移动5G套餐客户数为1.47亿,11月5G净增1859万户,该年3月、6月、11月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7948万户,11月5G净增762万户,该年5月、7月、11月保持了加大增幅;中国联通虽未公布5G用户数,但11月4G用户依然保持净增,3月、6月、9月的4G保持较大增幅。

  随着麒麟990/9000(E)、骁龙888/7系列、天玑1000/800系列、三星Exynos1080、紫光展锐T7520等5G SoC已(或将)商用,2021年Q2起,5G终端会进一步满足规模换机市场的需求。

  同时,华为、小米、vivo等均围绕着5G手机+泛智能终端打造全场景生态,进一步满足家庭、 健康 、大屏、多屏等多场景的应用+云存储,随着围绕用户的场景连接增多,以及沉浸式应用体验的逐步升级,5G联接将为量变转向质变提供基础底座。

  近期,如华为面向1+8+N全场景,通过鸿蒙OS2.0提供分布式软总线,面向家庭场景提供PLC-IoT总线;小米升级5G+AIoT双引擎,面向个人可穿戴、全屋智能、办公场景提供多种设备与服务;vivo围绕人与数字世界提供联接服枝慎侍务的桥梁,深耕泛智能终端全渠道销售体系……

  5G网络面向消费级市场,当下以广覆盖和按需深度覆盖为主,室内以千兆家宽+WiFi6为辅。

   二、面向行业市场

  在上述白皮书中,对未来几年的5G应用及行业终端发展给出了预判:

  (1)5G R16 标准版本还需 1-2 年才能实现商用;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预计 1-2 年才能具备大规模部署能力;

  (2)2021-2022 年,预计基于超高清视频的直播与监控、智能识别等应用将率先落地;

  (3)具有 5G 特性的消费级创新应用可能在 2022-2023 年规模增长;

  (4)5G 行业应用规模增长期预计将在 2023 年后出现;

  (5)基于云边协同的沉浸式体验、基于低时延高可靠的远程控制类应用还将属于储备阶段,将在后续 2-5 年中陆续成熟;

  (6)行业对芯片和模组需求多样,而当前芯片多为大带宽的单一类型,进行芯片的重新设计研发投入大,市场前景不明,芯片企业动力不足;

  (7)5G 模组目前仍在千元,要降低模组价格必须扩大规模,而现阶段孝毕 5G 行业终端仍面临行业市场碎片化、单一市场规模不足的难题,短期内无法降低到多数行业能够接受的水平;

  ……

  今年9月15日,相关会议披露,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基站超过3.2万座。

  假设以不严谨的占比计算,在70+座5G基站中,3.2万座基站占比接近5%,这一比例虽然看上去不值一提,但这将是5G体现综合价值的起点。

  目前,5G融入行业数字化,行业终端/模组形成规模依然需要时间。大到智慧城市的一城一策,小到数字工厂的连接保障,每一个场景对网络、终端的要求均提出了不同能力与要求,碎片化的需求注定行业市场需要深耕。

  同时,也需要看到5G商用一年来业界的努力。诸如爱柯迪6号数字工厂,在5G专网取代WIFI和有线网络后,带来了质检效率、设备综合效率的提升,为面向客户的柔性生产提供了服务支撑。

  5G也在改造通信业自身,用5G制造5G成为践行数字化转型的潮流。

  以往,以一把NB-IoT螺丝刀走入大众视野的爱立信南京工厂,如今通过5G尊享专网为5G AGV调度、5G无人机盘库、5G智能线阵扫描、5G AR质检等提供支撑;数字化转型愿景中做“极致云公司”的中兴,在其滨江制造基地通过数字孪生、智能仓库、云化AGV和机器视觉,实现了生产工厂逐步的无人化……

  不仅仅是5G,业界不应仅仅只聚焦于未来数年5G基站数的规模,更应注重MEC+UPF下沉、AI、区块链、M-IoT等等综合能力的打造,泛在信息基础设施才是数字化 社会 全面发力的基础。

  在2020天翼展上,中国电信提出要把云计算服务打造成中国电信的主业;2020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提出了5G+云双引擎战略;2020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五届通信技术年会上,中国联通指出,随着5G、MEC和AI的发展,算力已经无处不在,网络需要为云、边、端算力的高效协同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计算与网络将深度融合,算网一体,迈向了云网融合2.0阶段。

  虽然,2020年~2021年5G应用主要以面向eMBB为主,但业界对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发展充满期许,因此,2021年,5G网络建设势必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继续 探索 、扩充,注重小而美的场景将与龙头示范场景商用推广并行发展。

  H. 区块链技术架构是什么

  区块链技术的架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去中心化网络:区块链技扒竖术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它的网络结构不同于巧此迟传统的中心化网络结构,它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验证,从而达到去中心化的目的。

  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网络中保证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共识机制可以保证区块链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常见的共识机制包括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和股份授权等。

  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和验证合约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区块链网络上实现可编程的自动化交易。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是区块链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数据存储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备份,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数字特征包括期望、方差、标准差等,这些指标可以用来描述随机变量的中心趋势孝李、离散程度等特征,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概率计算和风险分析等。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 通证换算
  • 汇率换算
  • 购汇计算
/
当前汇率
可兑换金额

0.00